走着走着就慢慢地老了,
走着走着就悄悄地疯了。
我们这次结伴同游本来是四个疯女人,其中一个有事去不了只剩我们三人。人少也是一个团队啊,既然是团队就得有分工。易中天说中国自古就有一种官文化,人们都愿意把称呼和职位结合起来听着舒服,比如说张主任,李助理啥的。我们也各自有了个“官称”。俺是“主谋”,总策划,路线景点都是俺设计,就叫“张谋划”吧,就是“瞎划”的意思,比划错了也没人计较,人家就叫这个。大姐心细比较稳重,一切证件车票门票都由她保管,就称她”殷老秘“。二姐非常感性,执着而细腻,记账的活儿就给她了,爱称”张记账“,本来想叫“张会计”,感觉会计这个职称太俗了,还是“记账”比较雅。
闲话少叙,还是继续我们今天旅程吧。上午准备去博物馆,下午坐长途车去同里。一大早大家起床,收拾停当结账退房直奔博物馆。这里又有一个小插曲,本来坐262路公交车,我们错记成620路,结果翻了个来回也没到目的地,彻底迷糊了,俺这“谋划”也划不出道儿来了,没办法,打出租,几分钟就到了博物馆。(其实那离博物馆很近)
公交站很有特色,但把我们折腾够呛。

一看表才8点多,博物馆九点开门,趁着这段时间去平江路逛逛吧。平江路就在博物馆东,远远地看见平江路的街牌了,顺着路标向南拐过一个石桥。我们仨同时喊起来:“真美呀!真好啊!”这才是我们一直向往的“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的江南啊?拙政园是“休闲”,平江路是“生活”。


平江路水路并行,河街相邻,还基本保留着宋朝以来的河流形态、街道建制。是苏州保存最完好的一条古街。因为来的早,很静,没啥人,我们仨都喜欢清净,所以特别欣喜,手里的相机是停不下了。



这里大都是老式民宅,河道西面的民居多依河而建。上了年纪的老房子,白墙青瓦,木栅花窗,清淡分明。外墙大多已经斑驳,墙面剥落处又攀生出许多藤萝蔓草,随风摇曳,神采灵动。垂柳依依倒映在水中,偶然一枝桃树斜斜地送到河面上,如诗如画。

与平江路垂直相接的是很多狭小的街巷,晚清近代有不少名流雅士居住在这些窄巷深宅之中,那里面不知藏了多少名人轶事、传奇故事。最有名的就是清代状元洪钧,他在1886年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把年方二八的秦淮歌女赛金花娶到了洪家,做了他的第三房姨太太。 从此丰富了一代名妓的传奇人生。


沿街的许多老房子都成了店铺、酒吧什么的,但还保留着老旧的木门、花窗,并不张扬。多了些许文艺范儿,少了许多商业气。


平江路的厕所都是精心设计的,和周围的环境很和谐,也很干净。

我们在南北主街上溜达了两个来小时,东、西的小巷没有进去。想在沿街的店铺里买件衣服,也没敢下手。人渐渐的多起来,我们商量还是去博物馆吧,要想了解一个城市的文化,首先要去游览它的博物馆。
回到博物馆大门前,好家伙,队伍已经排到一百米开外了。去博物馆一定要先坚定必进的信心,然后压着性子耐心等待。好在游客是一拨儿一拨儿的放进,速度还不是太慢, 终于进大门了。 趁着人少的间隙,门口抢拍了一张,多不容易啊!

博物馆的中央大厅

博物馆新馆,建在旧馆(忠王府)的西边,是由来自美国的著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的。他祖籍苏州,狮子林就是人家的祖业,后捐给了国家。请这个贝老先生出山可不是件容易事,况且当时他已85岁高龄,还是浓浓的乡情打动了他,我们才得以欣赏到这座“为中国而设计”的古代博物馆。他将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时尚结合的天衣无缝。苏博展示的不仅是里面的藏品,建筑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是无价之宝。

中央大厅北部的主庭院,是一座在古典园林元素基础上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园,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有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 走进庭院,游客虽然很多,但给人一种平静、安静、幽静的感觉,北部的片石假山,澄净池水,连接着粉墙黛瓦和后面拙政园的补圆,新旧园景笔断意连,融会贯通。

在中央大厅的东侧,是一个紫藤花厅,也是一个茶室,供游人休息的地方,静坐厅中,阵阵花香芬芳而浓郁。这茂盛的紫藤是贝老先生亲自选苗,然后嫁接《忠王府》中文征明老先生400年前手植古藤枝条。是一种文化延续,也是一种艺术升华。瞧我们“记账”和紫藤,多么和谐,多有意境:她缠缠绕绕,牵牵挂挂,植根于吴中大地,构架其文化天棚。怎不感动、感怀、感慨.“赶快走了啊”,俺在喊她,嘻嘻……
她总是爱让美景绊住。

这就是文老先生亲手种植的紫藤,距今已有400多年了,下面所立石碑为为清光绪年间苏州巡抚端方所题,上写:“文衡山先生手植藤”。看那盘根错节的枝干,就知道她经历了多少风雨沧桑。她就在拙政园中园旧门旁一个小院内。做为保护文物和忠王府一起划归苏州博物馆管理。

拙政园的旧门(中园的正门),也许是为了保护古迹,也许是门小容不了那么大流量的游人出入,早已关闭不用。紫藤漫出院外,郁郁葱葱。

博物馆的东侧是忠王府,也是原来的博物馆旧馆。它其实是拙政园的主宅区,拙政园是它的后花园,清代农民起义军忠王李秀成的王府。是当年太平天国留存下来的最完整的建筑物。忠王府的壁画和彩画,以及工字殿的门窗上的雕刻,都很有特点,内容非常丰富,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尽管如此,还是给人一种不伦不类的感觉,王宫不像王宫,衙门不像衙门。到底还是缺少文化底蕴啊。打天下拿占山为王那一套总归是行不通的。他们那个拜上帝教就是个四不像。


忠王府的大门是博物馆的出口,早晨在街上拍的,那时还没有开门。网上说:原来的大门前有两座吹鼓亭,相对而立,是供乐队演奏用的。大门两侧的辕门上各建有一座凌空飞展的角楼。大门高数丈,十分“庄严雄伟”。这座大门是后来李鸿章改建的清代的旧式衙门。原来衙门口就是这样的啊?

出了忠王府,已是下午两点,我们在“粥公粥婆”那吃了午饭。小饭馆儿古色古香的,环境布置都很好看,唯独不好看的就是“粥婆”那张脸。
吃饱喝足坐“游1路”到长途汽车站,买票直奔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