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路的历史

\

2500多年苏州古城城址未变,格局尚存,是中国古代城垣的活标本之一。平江路更是苏州古城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区域,堪称古城缩影。对照南宋《平江图》及明末《苏州府城内水道总图》,平江路基本延续了唐宋以来的城坊格局,并至今保持活力。

——平江路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理由

        具有2500年建城历史的苏州不乏名街名巷,如世人熟知的观前街、山塘街等,名声都在平江路之上。是什么原因让这条藏在深闺的老街亮相全国、走向世界?著名学者依里尔?沙里宁曾说:“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走进平江路,你一定会在苏州这本打开的书中读到一段段精彩华美的篇章,也就会得到这一问题的正确答案。

苏州,春秋时期的吴国都城。千年城廓,不但与生俱来浸染了江南风物的清丽和灵秀,更以水陆平行、河街相临的双棋盘式的市廛格局而闻名天下。这种人间不二无双的路(河)网结构是自然和人工巧妙结合的产物。它既体现了中国古代都市规划的基本要求,又反映了在水乡泽国建城的创造性思维,是吴地先人遵循天人合一思路,充分顺应自然环境的特点并加以合理利用而取得的杰出成果,堪称中国城建史上的光辉典范。

虽然自上世纪中叶以来,迭经现代都市文明的冲击,苏州古城早已不是完璧,然而残损的古城肌体,却仍有相对完整的局部区域。这些幸存下来的区域,不但依然保存了古城的框架结构,保存了古城的原有风貌,而且还维护着生活功能的延续和文化的传承。地处古城东北隅的平江路就是这类区域的代表,因而备受世人瞩目。

从北宋政和三年(1113)至元末(1367)的250余年间,苏州城先后成为平江府和平江路(元代把直属“道”管辖的国家第三级行政区划称为“路”,这里的“平江路”为苏州在元代的行政名称,而非道路名称)的治所,苏州城亦称为平江城。很显然,平江路的名称来自苏州历史上的这一旧称。

平江路南起干将路,北至华阳桥,是平江历史街区的主要道路,其西侧的平江河是城内主干河道“三横四直”之第四直河。据清道光年间《吴门表隐》一书记载,平江路古称“十泉里”,因沿线有十口古井而得名。从《平江图》上可以看到,早在宋代平江路就已经是城东地区一条南北向的主干道,和其相临的平江河也是城东地区的重要河道。清乾隆十年绘制的《姑苏城图》标有“平江路”字样,这是现存古地图上首次出现平江路这一路名,并一直沿用至今。

绘刻于南宋绍定二年(1229)的《平江图》碑,真实、直观地反映了当时苏州城的格局和规模,对全面认识苏州古城的历史面貌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对照《平江图》,可以清晰地看到平江路及其周边历史街区内现有的街巷、河道、桥梁和《平江图》的标示大体上是一致的,由此可见这一区域近800年来基本保持、延续了唐宋以来的城坊格局,是苏州古城内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区域,堪称古城的缩影。

走进平江路,流淌一侧的平江河同时也进入了你的视野。这是城内最古老的河道之一。宋代苏州城内河道总长度约82公里,分布密度为6公里每平方公里。清代以来,河道渐渐减少。目前,苏州城内河道总长约35公里,每平方公里有河道2.5公里。平江路在0.4平方公里的核心保护区范围内却有约3公里的河道,是目前城内河道分布密度最高的街区,也是古城内水道体系干、支河网结构的唯一遗存,基本上保持了《平江图》所标示的河桥分布和水道陆衢的原貌,对于以水乡特色而闻名于世的苏州古城来说,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桥是体现水城风情的重要景观,又是古城的历史见证。走进平江路,就像走进了桥的世界。这些桥大都有800年左右的历史,而其名称基本未变,可见其位置及相应的环境没有大的变动,显示了这一区域历史的延续性。

平江路、河长约1600米,但从南到北共有16座桥,这种百米一桥的分布密度为世界所罕见。桥与绿水相交,不光是交通节点,也是风景点和观赏点。站在桥上看平江路,有看不尽的风景。光滑的石板路上行人杂沓,路东一幢幢粉墙黛瓦的老屋鳞次栉比,老屋对面是一排排参差高低的枕河人家。清流映照着石栏驳岸,小船徐徐开行,大大小小的河滩码头好似水巷中一段段别有风致的插曲,还有临街而建的石牌坊,线条简洁的梁式石桥,玲珑的拱桥,路旁的水井……这些在现代都市水泥森林中难得一见的旧时风物,令您在刹那间恍若穿越了时空的隧道,不知今夕是何年。更能引发想象的是横跨平江河上的胡相思桥,为古城内仅存的七座拱桥之一。它与横跨平江河支河胡相思河的梁式石桥唐家桥互为犄角,组成一对“双桥”,与周庄蜚声中外的“双桥”有异曲同工之美,但这里的双桥,始建历史至少要早400年。“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这是白居易任苏州刺史写下的著名诗句,看来并非诗人一时兴会的夸饰,而是当年实景的写照,不过唐代时的“红栏”(木桥)到宋代时大都已改为石栏,并一直延续至今。

\

富潘老宅耕堂

        平江路既呈现了古城双棋盘格局的特色,又保存了众多的文物古迹和历史遗存,保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古城内一宗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平江路及两侧支巷组成的幅度不大的范围内,集中了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包含1处世界文化遗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市控制保护建筑47处,有古桥13座、古牌坊3座、古井20余口。这些文物古迹,犹如一颗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折射出古城历史文化的光华。

历史建筑,尤其是其中的深宅大院和名人故居是苏州古城的重要标志和象征,也是街巷中最有价值的文化遗产之一。走进平江路,在小巷深处仍然能一睹这些古旧宅第的身影。它们外观恢宏,装修精致,整体布局严谨,有主有从,尊卑分明,似隔还连,是解读吴文化的窗口,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珍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数卫道观前礼耕堂潘宅。此宅为清前期建筑,占地约10亩,共五落六进,东落花园中栽有白皮松、紫薇等名木。全宅有8座砖雕门楼,镂刻精细,且有乾隆年款。其用材之考究,建筑之精细,都是他处无法比拟的,具有极高的价值。又如清代状元潘世恩故宅“太傅第”,其纱帽厅以结构别致、工艺精致而闻名。厅面阔三间计10米,进深11.3米,明间前加抱厦如帽顶,左右次间后带披厢犹如帽翅,故被称作纱帽厅。

苏州是举世闻名的园林城市,早在东汉时,今平江路保吉利桥南就出现了苏州园林史上最早的私家宅园——笮家园,园主笮融是当时颇有权势的人物。虽然此园早已了无踪影,但园名却流传了1700余年,如今成了一条小巷的地名,由此可以想见其当年的规模和影响。

\

昆曲博物馆戏台

        街区内现存园林以耦园和惠荫园最富特色。耦园地处城曲河湾,至今仍保持着门临小巷、三面环水、车马冷寂的幽静环境。园的东部最初是清雍正年间保宁知府陆锦构筑的涉园。同治道光年间,沈秉成扩建才形成现有布局。沈氏爱好金石字画,夫人严永华娴于词翰。“耦”通“偶”,取园名为耦园,除了东、西两侧各有一园外,更寓有夫妇偕隐、伉俪唱和的意思。住宅居中,园分东、西,园宅后部以重楼贯通,耦园这种独特的布局形式,在苏州园林中也是唯一的。东园黄石假山陡峭挺拔,气势雄浑,是苏州黄石假山的精品。山北为一组重檐楼厅,登楼可凭眺城河风帆。南端置水阁,为静观山水景致的佳处。西花园为书斋庭院,环境清幽。2000年耦园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惠荫园规模不大,但历史悠久,尤以水假山“小林屋”享誉江南。清同治年间,李鸿章在此建安徽会馆并重修园林,取名惠荫园,形成前馆后园的格局。2003年7月,惠荫园修复,濒临废毁的“小林屋”重获新生。

全晋会馆原在山塘街,由旅苏山西商人集资所建。清末民初重建新馆于平江路东侧的中张家巷。会馆占地约6000平方米,坐北朝南可分为东、中、西三路。中路系迎宾、祭祀、演戏、酬神之所,依次设有头门、戏楼、正殿等,是会馆的主体建筑。头门左右两侧各建楼阁式方形吹鼓亭一座,犹似双阙耸峙。戏楼两层,楼层戏台面阔6.55米,深6.24米,高207米。台顶穹窿状藻井直径约3米,深2米余,有木雕构件榫卯组成旋转放射纹饰,金碧辉煌,且有聚音作用。此台是苏州现存古典戏台中最为精美的一座。会馆于2006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1986年起,有关部门就利用会馆优美的环境,作为珍藏、展示苏州戏曲艺术的殿堂。目前,会馆被用作中国昆剧博物馆馆址,现有七个展厅向公众展出。

玄妙观的宋代三清殿早已闻名天下,但在平江路旁的小巷中也有一座三清殿,它是元代道观——卫道观的主殿,迄今保存完好,因规模小于玄妙观的三清殿,人称“小三清殿”。明代状元宰相申时行年少时曾借“小三清殿”东侧之东华堂苦读二十载,直到27岁考中状元后才离去。

清代中晚期,苏州两大望族“贵潘”和“富潘”分居于平江路两侧。礼耕堂潘宅即“富潘”,居平江路、河东侧。与其隔河相望、比邻而居的即“贵潘”中的一支,其宅在南石子街。宅主为潘世恩的次子潘曾莹,其孙潘祖荫也曾在此宅居住,潘祖荫为咸丰壬子科探花,同治道光年间官至工部尚书、军机大臣。潘氏当年官场得意之事早已成为旧闻,倒是他的后人潘达于——一位普通的旧式女子,因20世纪50年代初向国家捐献了数百件珍贵文物而成为近年来海内外新闻媒体常常提到的热门人物。人们由此才知道在这座旧宅里曾发生过一场动人心魄的历史。她捐献的文物大多收藏在上海博物馆,其中大克鼎被誉为“海内三宝”之一,为上博镇馆之宝。

平江路是苏州人世代生息繁衍的温馨家园,也是孕育人才的摇篮。明清时期,曾有4位状元生活在平江路一带,他们是申时行、潘世恩、吴廷琛、洪钧。除了状元,这里也出了不少大官僚和文化名人,如北宋宰相丁谓、清代河南巡抚顾汧、广东巡抚韩崶、高士徐波、藏书家黄丕烈等等。近现代从平江路走出的名人有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历史学家顾颉刚,版本目录学家、书法家顾廷龙,中科院院士顾翼东、苏肇冰等,这些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才人杰士,延续了平江路的文脉,也为今天平江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平江路及其周边街区,虽然从总体上看是老城内保存较好的地段,但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因素,局部的破旧、损毁和颓败现象也随处可见。因而对其进行科学的修复,合理的整治并精心保护就显得尤为迫切,这也是使其延年益寿的重要条件。特别是一些深宅大院和名人故居,具有较高的价值,更应列为重点修复、保护的对象。

2002年,平江路风貌保护与环境整治先导性试验工程正式启动。2005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亚太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2009年,成为文化部、文物局批准的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这些金灿灿的奖牌充分说明平江路的“保护之路”方向正确。苏州的科学发展不仅需要有工业园区、高新区的崛起,也离不开平江路这样的文化基因的传承和延续。

14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平江路的历史
返回顶部

显示

忘记密码?

显示

显示

获取验证码

Close